一位读者的留言令我感触较深,他说,我们老板快70岁的人了,每天来得最早,走得最晚,天天如此...... 我是这样回复他的:正因为如此,所以有些人给人的感觉,就是他做什么都会成功。 从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,往往可以看出他的层次。 我不是一个话痨,但这条留言确实令我感触良多,特别是对于正在创业中的我来讲,有很多的话想说。 可能我在文章里经常讲,今后不再会有绝对稳定的工作了,所以常会有读者来问我一些关于“抉择”的问题,什么样的抉择呢? 是继续打工还是去创业。 很多人想去创业,无非是觉得目前给别人打工看不到希望,而创业是一条可以改变打工者身份的活路,挣到的钱都是自己的,人也更自由,不用受气。 好处当然不少,而且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确实都跳出来自己创业了,包括我自己。 但我想说的是,创业不是儿戏,不要只看到少量的光鲜,忽视了大多数的落魄。 坦白讲,创业不是唯一的出路,因为打工也不见得就有多糟糕。 真正毁掉你的,从来不是打工,而是你的“打工者心态”。 有一次,我在一汽车站的候车室里等车,后来肚子饿了,便进了一家小超市里买点吃的。 在付钱的时候,一位中年男人走到柜台前问有没有热水,店员的态度很冷,没应他,中年男人又问了一遍,她才不耐烦地回了句,没有。 中年男人说,车站开水房那边炉子坏掉了,没热水,本来还想买桶泡面垫垫肚子的。 随后,他向店员建议说,你们其实可以免费提供点热水,这样生意不是更好嘛。 女店员说,我也不是老板,每个月就那么多工资,生意好不好,关我什么事,给自己加工作量,我又不是傻子。 这位女店员,就是一种典型的“打工者心态”员工。 职场上这样的人很多,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就是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我只是替老板打工的,给多少钱干多少事。 其实,中年男人的提议不错。 热水的成本不多,关键是这个增值服务能带来更多的生意。 有句话叫,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,同样地,你也永远无法让一个打工者心态的人为公司着想。 其实工资不是老板发的,是自己争取的。 这个女店员可以同老板谈,如果我能做到多少营业额的话,就加工资。 如果建议合理,很少有老板会拒绝,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。 但很多人并不会这么想,总觉得自己多做一点就吃亏了,总觉得公司发展好坏与自己无关,反正我又不是老板。 恰恰是这种心态,让很多人对工作失去了热情,而这也埋葬了他们的未来,没有成长。 从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,往往也可以预见他的未来,有些人注定会一直平庸下去,而有些人前面的路则一片光明,前途无量。 那些没有工作界限感的人,往往成长起来最快,最终收获也是最大的。 什么叫没有工作界限感? 说白了,就是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,而不是我就是一个员工,是我的事才做,不是我的事不做。 360的创始人周鸿祎曾说,不论在方正还是在雅虎,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在给他们打工,可能我真的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,我一直觉得是在为自己干,只不过客观上给公司创造了价值; 另外,我始终觉得应付一件事,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,干任何一件事,首先考虑的是通过干这件事能学到什么东西。 这也是为什么说没有界限感的人成长起来会很快,因为这样的人,会真得用心去做事,打磨自己,强大自己。 一个人如果总是为了那点工资而工作,那么他的格局就会变小,就只能看到眼前几米的地方,变得斤斤计较,虽然看似没有吃亏,其实输了未来,是吃了大亏的。 反过来看,那些将工作当成事业的人,最终都将会收获很多。 有这样一个故事。 假期间,朋友回公司拿文件,一小伙在加班,上去聊几句,看他正在忙着做一份假期前布置的方案。 其实这个方案不是很急,客户假期后才要。 这个小伙笑着说,这家客户比较挑剔,所以现在有时间就先把方案弄好,防止到时候来不及。 就因为这事,朋友看到了这年轻人有自动自发的态度,他将工作放在心上,决定月底给这个员工薪资调整上去。 将工作当成事业和将工作当成逼不得已的谋生手段,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,后者就是典型的打工者心态,而前者其实就是创业心态、老板心态。 所以,请放大你的格局,别让“打工者心态”毁掉你的人生,打工没那么不好,关键是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。 如果连员工都不做好,即使日后自己创业,也是很难成功的。 工作是一场修行,希望你能修成正果。
